基金会设立复旦管理学三大奖项。
医科馆五楼的展柜里,静静陈列着陈灏珠院士的手稿和听诊器。以陈老为主编纂的《实用内科学》,以论述严谨、系统、详细、新颖而深受国内读者的欢迎,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皆以此为教材,它被誉为中国标准内科学参考书。
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像陈院士一样,终自己一生,努力做个好医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陈院士70余年从医经历中,我看到了做一个好医生最重要的两种品质:匠心与奉献精神。一个人,要有如何的热血满腔,要有如何的对祖国、对医学、对人民的热爱,才能终其一生,有如此的成就?今日,又重新打开了9个月前转发的 我这一辈子都在研究一颗‘心的推送,悲伤与追思萦绕心头。缅怀一代大师驾鹤西归……老前辈一生足够辉煌,也为后辈留下了无数学科和精神财富。逝者长已矣,愿陈老先生一路走好。
在陈灏珠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他的学生、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这样深情缅怀他:草木无语,天地同悲,哀乐挽歌,高天迴响。陈老师总是神采奕奕,无论说话走路,无论便服白大褂,无论黑白发相间或白发苍苍,总是收拾得整齐干净帅气洋气神气。焦扬强调,学校在淞沪抗战纪念馆揭牌成立复旦大学教育培训基地,就是要依托宝山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把四史学习教育推向纵深,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致敬历史最好的方式是书写新的历史。了解宝山历史,追忆革命精神在上海宝山规划展示馆,结合媒体展示、触摸屏互动、全景模型展示等方式,通过宝山印象埠通天下迁变万化蓝图擘划等展区,中心组成员一行追溯了复旦在吴淞办学的历史,了解了宝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从宝山的巨变中感悟了上海乃至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恢弘篇章。在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艰苦卓绝——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展,了解上海人民在14年抗战时期为民族独立解放而英勇奋斗的英雄伟业。
要用好基地,铸魂育人,把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和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生动教材、转化为教师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强化国家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参观期间,上海抗战中的复旦人·四史微党课现场开课,在校史专家钱益民和法学院教授王伟的讲解中,大家学习了复旦人积极参加救国会运动、参与东京审判的生动校史,感悟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
要依托基地,深化共建,合作推进抗战历史的整理研究和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论阐释,加强对四史学习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不断提升基地的内涵建设,加强学校相关单位同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合作共建,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宝山区委书记陈杰、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高奕奕,区委副书记张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懿等宝山区领导班子成员陪同参观。焦扬强调,学校在淞沪抗战纪念馆揭牌成立复旦大学教育培训基地,就是要依托宝山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把四史学习教育推向纵深,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在上海解放纪念馆,焦扬和陈杰代表复旦大学和宝山区领导班子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集体瞻仰烈士英名墙,参观《战上海—上海解放革命历史》主题展,借助声影画等系列手段,大家再度置身71年前解放上海、接管上海、建设上海的岁月,直观地回望了上海解放前后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焦扬:致敬历史最好的方式是书写新的历史焦扬在揭牌仪式讲话上指出,学校党委中心组到宝山区组织开展四史学习现场教育活动,既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四史学习教育课,也是一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精神洗礼。10月28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等复旦大学领导班子成员、上海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赴上海宝山规划展示馆、上海解放纪念馆、淞沪抗战纪念馆现场参观,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了解宝山历史、熟悉宝山发展,缅怀先烈先辈,追忆革命精神。焦扬指出,要以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激励,以今天的现场学习和基地揭牌为新起点,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参观期间,复旦大学教育培训基地挂牌仪式在淞沪抗战纪念馆举行,焦扬和陈杰为培训基地共同揭牌,金力代表学校接受高奕奕赠送的《吴淞乡图》并回赠《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一百周年纪念邮折,袁正宏主持揭牌仪式。
重温这一段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壮烈历史和光辉历程,让同志们更加深切地缅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也更加充分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人类表型组学有望策动生命科学新一轮成体系的原始创新。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沁园。2020年复旦大学充分依托已经建成的人类表型组精密测量平台,正式启动上海核心自然人群队列健康表型跟踪研究。
而要实现这一宏大的构想目标,不可能全部由同一个科学团队完成,一定是全球数个甚至数十个团队通过分布式的协同测量与数据分享实现的研究突破。经过讨论,科学家们初步凝聚达成共识,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在近期应优先聚焦新冠肺炎和其他重大疾病的表型组学研究、表型组研究技术体系与科研基础设施构建以及表型组学研究中的标准操作程序(SOPs)三大方向稳步推进。会议期间,来自15个国家的18位科学家还召开了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理事会会议,深入探讨进一步推进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优先发展方向。本次理事会上,科学家们还以志愿报名的方式对标准与技术规范、伦理、法律与社会规范和数据共享三个协作组专业分委会的组成人员进行了分工。据悉,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IHPC)理事会已经作出决议,将进一步加强这一大科学计划国际协同机制自身的组织化建设。10月26日晚,为期三天的第三届国际人类表型组研讨会落下帷幕。
通过对大规模人群样本开展跨尺度、全周期的人类表型精密测量,获得海量的表型大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使科学家能够大规模发现基因-表型-环境之间、宏观表型与微观表型之间的跨尺度关联与相互作用,最终绘制出相关人群的表型组参比图谱,为解析复杂生命过程的机理提供新一代导航图。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欧洲等国家也在近年来建设了若干分子尺度的表型组学研究设施。
要让不同国家、不同团队的科研数据与科研结果之间可以相互参考、相互比较,最重要的,就是要就测什么、怎么测、怎么算等核心科研实操问题达成国际科学共识——这就是协调国际性的表型组学研究标准操作程序(SOPs)乃至国际技术标准(如:ISO-TC)的核心意义。各国科学家高度认同,应把聚焦新冠肺炎疫情开展表型组学研究作为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启动后实质推进的首要优先主题之一。
2018年底中国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和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相继成立,人类表型组计划的国内外协同创新网络基本框架形成。2015年复旦大学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国各民族体质人类学表型特征调查》,采集了55个民族共四万余人的形态观察、人体功能、生化、生理等十余类近千个表型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专用数据库和数字化样本库,提供数据全流程规范化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人类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是本届国际研讨会上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2019年9月经上海市批准,由复旦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发起的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成立。科学家们在探讨中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科学界仍应在人类表型组精密测量、表型组大数据计算与共享等领域加快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创新攻关,建设一系列重要的人类表型组学科研基础设施。新冠疫情凸显了健康是人类社会的核心利益之一,极大提升了全球社会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重大战略意义的认知和期望。
2019年8月世界首个跨尺度、多维度人体表型精密测量平台基本建成。在本次会议上,科学家们都认为,要加大对人类表型组研究SOPs问题的研究与协调,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向前推动,逐步、稳健地达成立足科研实操的国际共识。
最终形成全球人类表型组的参比图谱。据悉,目前,复旦大学已预研建设了全世界首个跨尺度、多维度人类表型精密测量平台,可一站式集成测量从微观到宏观多个尺度的人类表型。
疾病表型组的研究进展最终决定了我们能否实现精准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目标。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通过中期验收。
研究院致力于建成推进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的国内外协调机构、战略性科研力量和高质量转化平台。最后在全球五大洲代表性人群中进行测量,每个洲选取1万样本,每个人测10万个表型。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推进需要持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2018年3月上海市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正式启动。
三天时间里,各国科学家通过线上链接,聚焦表型组时代的人类健康,为千余名观众奉献了20场精彩的前沿报告,展示了人类表型组研究为生命科学未来发展带来的创新动力与巨大可能。根据构想,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将先在上海全景精密测量1000个个体,每个人测量2万个表型。
疾病会使健康状态的各类表型产生变化,且这种变化也是跨尺度的,从临床表现到功能改变、从影像学的结构改变到细胞尺度的结构改变再到分子层面的变化。该研究通过网络和微信等渠道,将征集1000名常住上海的志愿者前往张江的人类表型组精密测量平台,每人检测20000个表型,开展深入分析与研究。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仅是生物医学界短期内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更为重要的是,要着眼长远,在生命科学基础领域对新冠疫情以及未来可能存在的潜在重大疫病风险作出根本性的科学回应。当然,除了新冠,其他重大疾病的表型组研究也是大科学计划的重要落脚点。